1 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jié)
項目批次:國家級第1批、省級第1批
項目保護單位:黑河市愛輝區(qū)文化館
“古倫木沓”為鄂倫春語,意為祭祀火神。古倫木沓節(jié)由祭祀火神的儀式演變而來,在每年的春季舉行,是鄂倫春人別具一格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屆時人們帶著好酒好肉及帳篷等物,舉家騎馬到預定地點參加活動。節(jié)日期間活動內(nèi)容豐富多彩:白天舉行賽馬、射箭、射擊、摔跤和唱歌、跳舞、講故事、下棋、玩木牌等文體活動;夜間在篝火周圍請薩滿跳舞,祭神祭祖。古倫木沓節(jié)并非是單一的祭神祭祖日,其蘊蓄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2 五大連池藥泉會(圣水節(jié))
項目批次:國家級第3批、省級第1批
項目保護單位:黑河市五大連池風景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五大連池藥泉會(圣水節(jié))為民俗節(jié)日,是黑龍江省五大連池風景區(qū)內(nèi)的達斡爾族、鄂倫春族、蒙古族、滿族和漢族人民以“敬天”、“娛人”為內(nèi)容,以歌舞、祭祀為載體,含有歷史、信仰、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內(nèi)容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活動。200多年前達斡爾族獵人在五大連池藥泉山下發(fā)現(xiàn)礦泉水后,各族人民每年在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前后(夏歷五月初四至初六3天)舉行紀念活動。主要包括:祭祀、民俗表演、秧歌舞龍、競技、篝火舞會、抹黑祈福、泉湖燈會、搶零點水、火把廟會、戲曲表演、鐘靈素齋、敬拜黑龍、游園踏青、洗眼明目和棄石丟病等十幾項活動。
3 鄂溫克族瑟賓節(jié)
項目批次:國家級第3批、省級第1批
項目保護單位:訥河市文化館
“瑟賓”為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瑟賓節(jié)是鄂溫克族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起源于古代鄂溫克人狩獵勝利時舉行的部落慶典。訥河市興旺鄂溫克族鄉(xiāng)的鄂溫克人從狩獵生產(chǎn)逐漸轉(zhuǎn)化為游牧和農(nóng)耕生產(chǎn),慶典內(nèi)容也由祭祀山神演變?yōu)橘愸R、射箭、摔跤、歌舞、宴會等活動。瑟賓節(jié)在中國鄂溫克族曾經(jīng)中斷,1993年在第三屆鄂溫克族研究會會員代表大會上,確定每年公歷6月18日為鄂溫克族的共同節(jié)日“瑟賓節(jié)”,將馴鹿定為吉祥物,每年舉行一次。
4 朝鮮族花甲禮
項目批次:國家級第3批、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牡丹江市朝鮮民族藝術館
代表性傳承人:金正燮文慶澤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雞西市朝鮮族藝術館
代表性傳承人:李連金
朝鮮族花甲禮又稱“回甲宴”,是中國朝鮮族人生禮儀中最重要的慶祝儀式之一,是為60周歲的老人舉行的生日宴會。其起源于朝鮮王朝,始為宮廷宴,后發(fā)展到朝廷大臣,再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國朝鮮族花甲禮大體形成于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中葉?;锥Y一般定在老人60周歲生日那天,擺壽宴、獻壽是基本儀式:子女們?yōu)楦改笢蕚湄S盛的宴席(擺大桌);父母入座后主持人講生平業(yè)績,有來賓祝詞;子女們按長子、次子、長女、次女順序敬酒磕頭;子女們載歌載舞祝福老人健康長壽;來賓祝歌,共同跳朝鮮族舞蹈祝賀。祝壽慶典結束后賓主共同飲酒,組織娛樂活動,演奏民族樂器。
5 達斡爾族傳統(tǒng)婚俗
項目批次:國家級第3批、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qū)文化館
代表性傳承人:莫景海郭景林
富拉爾基罕伯岱村是達斡爾族聚集村落,為黑龍江最早達斡爾族原始部落。罕伯岱達斡爾族民俗婚禮融薩滿信仰文化、民族文化、性文化教育、傳統(tǒng)道德教育和傳統(tǒng)習俗于一體,是達斡爾族特有的禮儀和教育、繁衍后代的形式。此傳統(tǒng)婚俗在提親、訂親、相親、過彩禮、定結婚日期、舉辦婚禮、入洞房、回門等環(huán)節(jié)都有相應的達斡爾族歌舞和酒文化相伴,再現(xiàn)了達斡爾族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獨特習俗特點,已在族內(nèi)世代傳承了幾百年,至今仍影響著現(xiàn)代達斡爾人的婚禮習俗。
6 蒙古族傳統(tǒng)婚俗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文化體育局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境內(nèi)居住的蒙古族人經(jīng)長期的生活積淀,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婚俗文化體系,大致分為接親、送親和婚禮3個步驟。杜爾伯特蒙古人接親過程中有“搶哈達”、“閉門拒客”、“求名問庚”、“扮裝”等儀式;送親是指女方與男方接親隊伍相伴而行,女方送親有“勸嫁”、“上轎”、“搶箭或紅纓帽”、“壓車”等儀式;婚禮則有“拜天祭火”、“牽手結發(fā)”、“試探技藝”、“喜慶婚宴”等儀式。
7 滿族傳統(tǒng)婚俗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阿城區(qū)滿族聯(lián)誼會 代表性傳承人:關鵬書關志坤
阿城區(qū)的滿族婚俗有嚴格的規(guī)矩和禮儀,目的是求得一生平安、白頭到老。舊時結婚為“三日婚”,是指在舉行婚禮時要用3天時間:第1日為女家送嫁妝,男家迎之,新婦此日離家當晚在途中“打下處”(住宿);第2日娶親,接新婦人至男家后舉行一系列禮儀;第3日會親,女家親友到男家吃酒赴宴。后經(jīng)簡化并于一日舉行。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海林市文化館 代表性傳承人:關志厚
寧古塔滿族婚嫁習俗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富,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早先盛行自由婚制,金代大多指腹為婚。婚俗由四部分組成:一是訂婚,包括托媒人、相看、換帖、斟盅;二是婚前準備,包括問娶下聘、女方備嫁妝做“妝奩”及定送親人員、男方備新房定喜宴及接親計劃;三是迎娶,包括響棚、出車亮轎、接邊、請安、上馬飯、梳妝打扮、辭行上轎、接親返回、跨鞍、射煞打煞、跨火盆、拜天地拜公婆、入新房、吃配心飯、坐福、開席、送娘家客、下炕、上拜、赴家宴、焐炕、鬧洞房;四是婚后,包括回門、跳喜神(祭祖)。
8 赫哲族傳統(tǒng)婚俗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同江市群眾藝術館代表性傳承人:吳玉梅吳赫磊
赫哲族傳統(tǒng)婚禮強調(diào)敬奉神靈,學會祖宗定下的規(guī)矩。婚禮儀式在太陽升起時開始,新郎乘彩船(冬坐彩橇)迎娶新娘?;啬蟹郊医话萏斓兀蛋葑嫦?,一老者手持蘆葦杖點指新婚夫婦授以戒語,唱祝福歌。禮畢,新人上炕吃餃子后“做福”,婚宴散去。新娘下炕,向公婆三叩首,女父向男方家各尊長敬酒離去。赫哲族傳統(tǒng)婚俗信奉天地神靈、崇拜先人、遵從禮法的樸素民風極具有漁獵文化特色。
9 錫伯族傳統(tǒng)婚俗
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
項目保護單位:蘭西錫伯民族文化中心 代表性傳承人:安兆一
錫伯族傳統(tǒng)婚俗又稱“媽媽令”。錫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一般禁止錫伯女子外嫁他族,但允許男子取他族女子為妻,很重要的一點是同姓不通婚。錫伯族青年男女在社交中以弓箭結緣,如果姑娘看中了哪個小伙子,就主動同他一道拉弓射箭,以此溝通情感,結為良緣?;橐鲆?jīng)過訂親、迎親兩個步驟,訂親又分為提親和訂親。提親男方至少要去女方家3趟,訂婚儀式有兩次?;槎Y前后要進行好幾天,喜宴娘家要設兩日,婆家要辦3天,異常隆重熱烈。錫伯族婚禮多在深秋或初冬舉行,婚禮前要由“奧父”、“奧母”(意為“迎親爹”和“迎親娘”)主持和交涉迎親事宜。結婚時,新郎、新娘必須向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對客人的答謝,遠親近鄰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
10 朝鮮族流頭節(jié)
項目批次:省級第1批
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館
朝鮮族流頭節(jié)(農(nóng)歷六月十五)起源于古代農(nóng)耕時代。“流頭”為“東流水頭沐浴”,即到向東流的河水中洗頭沐浴,祭拜農(nóng)神與祖先,凈身驅(qū)除雜鬼,祈求豐收與健康。主要活動有:“流頭薦新”,祭拜農(nóng)神與祖先儀式;“食流頭面”,驅(qū)除雜鬼避邪;“東流水頭沐浴”,驅(qū)除身體不潔不祥;“設流頭宴”,農(nóng)人縱論農(nóng)事,文人吟詩作賦。
11 滿族頒金節(jié)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阿城區(qū)滿族聯(lián)誼會 代表性傳承人:那國學
滿族頒金節(jié)是滿族族名誕生紀念日。頒金節(jié)是滿漢語合成詞,“頒金”是滿語誕生之意。1635年,農(nóng)歷十月十三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皇宮大殿頒旨宣布將女真族改為滿洲族,辛亥革命后又簡稱為滿族。為了紀念滿族族名的誕生,滿族人將農(nóng)歷十月十三定為頒金節(jié),進行慶祝。每屆頒金節(jié)必備3項內(nèi)容:講述歷史,緬懷祖先的豐功偉績;進行薩滿舞表演;食用滿族特色飲食(喝豆汁、吃瓤腸、粘豆包、殺豬菜和4個壓桌碟)等。
12 山神節(jié)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阿城區(qū)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 代表性傳承人:陶相助
山神節(jié)是一種祭山習俗。據(jù)《晉書·肅慎傳》載,肅慎人上山采石制箭頭,“必先祈神”。每年三月中旬本地天氣轉(zhuǎn)暖,冰雪消融,可進行采石,故將農(nóng)歷三月十六日定為山神節(jié),祭山祈神。祭祀時由采石場場主率石場全體員工(禁女性)至祭祀場上,眾人向山神(采石場地山下小廟或神牌)行三通跪拜禮,燒香擺供,磕頭許愿,禱詞祈神,保一年平安。
13 滿族禮節(jié)
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
項目保護單位:海林市文化館 代表性傳承人:關洪彬
滿族禮節(jié)嚴格有序,先祖為大,老輩為上,長者為尊,平輩為敬,幼年有愛。滿族禮節(jié)主要和最常見的形式有見面禮、請安禮、告別禮。見面禮主要有叩頭禮、頂頭禮、抱見禮、執(zhí)手禮、鞠躬禮、擦肩大禮等;請安禮主要有打千兒禮、跪安禮、蹲安禮、撫鬢禮等;告別禮是社交禮儀中的重要內(nèi)容,主要有打橫、相抱、親面、執(zhí)手、鞠躬等禮節(jié)。據(jù)《清文匯書》記載:滿禮,遠處來者、彼此相會面,小輩見長輩叩頭抱腳,長輩抱小輩背,平輩彼此抱肩。滿族禮節(jié)制約和規(guī)范了人們的道德行為,有積極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特殊作用。
14 富拉爾基滾冰節(jié)
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
項目保護單位: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qū)文化館
滾冰是北方民族在冬天抗病強身、有益健康的傳統(tǒng)民俗,在齊齊哈爾富拉爾基一帶流傳了幾百年,是黑龍江冰雪文化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正月十五夜晚,人們聚集到嫩江冰面上,舉行隆重盛大的慶?;顒?,以“拾萬財”、“走鴻運”、“祛百病”等為永久主題,開展各式各樣滾冰活動。
15 達斡爾族“庫木勒”節(jié)
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
項目保護單位: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qū)文化館
庫木勒節(jié)是達斡爾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是達斡爾人的春季狂歡節(jié)?!皫炷纠铡奔催_斡爾語“柳蒿芽”,是達斡爾人喜歡吃的一種野生植物。傳統(tǒng)的庫木勒節(jié)民俗活動包括:達斡爾族民族歌舞表演、達斡爾族傳統(tǒng)競技、游戲、野外品嘗庫木勒湯、野餐酒宴、篝火晚會,其風俗形式原始古樸,民風濃烈,風情獨特?,F(xiàn)在將每年五月末、六月初的一個星期日,定為達斡爾族“庫木勒”節(jié),屆時達斡爾族同胞穿上節(jié)日盛裝相聚在嫩江草原歡慶佳節(jié)。
16 璦琿“上元節(jié)”
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
項目保護單位:黑河市愛輝區(qū)文化館 代表性傳承人:祁學俊
璦琿“上元節(jié)”是璦琿區(qū)域滿、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各族人民的重大節(jié)慶活動,自清初至今已有300余年歷史。上元節(jié)是春節(jié)活動的延續(xù),也是春節(jié)活動的最后高潮,主要活動有“立燈官”、“布陣容”、“鬧秧歌”、“抹花迷”、“賣病”等。表演人員身著民族服裝,手持著大小各異、形狀不同的五谷、果蔬、動物形狀燈具,家家戶戶同參與,做出的燈代表著家庭手工藝水平?;顒佑蔁艄俳y(tǒng)一指揮,鑼鼓喧天,嗩吶齊鳴,熱鬧非凡。
17 古驛道站丁習俗
項目批次:省級第1批
項目保護單位:齊齊哈爾市富??h文物管理所
“站丁”是對古代驛站站人及家屬的統(tǒng)稱,站丁有不同于當?shù)厝说恼Z言、服飾、飲食、建筑及婚喪嫁娶等風俗,通稱“站人習俗”。富??h地處松嫩平原西北部,水草豐美,宜農(nóng)宜牧,有塔哈爾和寧年兩個驛站。驛站各有站丁30人,聚族而居,活動區(qū)域為方圓100里以內(nèi),站丁家屬生產(chǎn)生活范圍在方圓8里以內(nèi),主要從事農(nóng)耕生活。經(jīng)過300多年的生息繁衍,這個特殊人群逐漸形成了他們獨具特色的站人文化。
項目批次:省級第1批
項目保護單位:大慶市肇源縣文化活動中心
大慶市肇源縣古驛道站丁習俗是從清朝政府古驛路上遺留下來的鮮活的古代民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肇源境內(nèi)設茂興、古龍兩個驛站。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通了頭臺、二站、三站3個驛站。肇源縣境內(nèi)6個驛站的站人,均系清朝初年“平西王”吳三桂部下官兵,1682年從云南發(fā)配而來,6站站人皆有族譜。在300余年的歷史變遷過程中,站人基本上保留了自己先民所帶來的語言、生活習慣和居住方式。古驛道站丁習俗包含了語言、服飾、飲食、居住、婚喪嫁娶、宗教信仰、民間傳說、風俗禮儀等8項內(nèi)容。
18 滿族采參習俗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海林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協(xié)會代表性傳承人:王祖發(fā)
采人參是滿族人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歷史悠久。隋唐渤海靺鞨人已采參朝貢,明末努爾哈赤發(fā)諭集體采參,清朝歷代帝王均收受長白山野山參。滿族把采參叫“挖棒槌”,進深山老林挖參叫“放山”。進山采參要準備棒槌索、背筐等器具和物品,放山一般人為單數(shù),進山黃道吉日為初三、六、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進山前要拜山神爺。進山后選朝陽地搭搶子,苫上樺樹皮,晚上要攏火堆,采參過程很有滿族特色,挖出人參者次日還要到挖出人參的地方“敬山”還愿。
19 赫哲族食魚習俗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饒河縣文化局
赫哲族食魚習俗是赫哲族在長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下形成的傳統(tǒng)飲食習慣,與世居三江平原的赫哲族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赫哲族傳統(tǒng)飲食以魚為主,主要為鯉魚、草根、鰱魚、鱘魚等。夏天一般吃新鮮的魚,大魚清燉或生拌,小魚炸或蒸,大馬哈魚和狗魚氽丸子湯。為更好地保存留備冬天食用,赫哲人多將魚晾曬和腌制。殺生魚、塔拉哈、生魚片、刨花、炒雨毛等一系列的傳統(tǒng)飲食已形成了赫哲族獨有的菜系。
20 寧古塔滿族捕魚習俗
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
項目保護單位:海林市文化館 代表性傳承人:杜春友
海林地區(qū)的滿族漁民采用的捕魚方法大多是先人傳下來的傳統(tǒng)捕魚方法,如壓白桿子、漂白桿子、杈秋水、下虛籠、抬網(wǎng)、抄羅子等。由于寧古塔地域盛產(chǎn)魚類,滿族人又喜捕、善捕,他們在傳統(tǒng)捕撈方法基礎上,根據(jù)各類魚種的不同生活習性和體型大小等,又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很多捕撈方法。
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
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協(xié)會代表性傳承人:靳志明
寧安寧古塔滿族冬季捕魚是滿族重要的生產(chǎn)活動。先請有經(jīng)驗的漁民(也稱“魚把頭”)選定打漁地點后,在冰面上打好兩排冰眼,讓大網(wǎng)在冰下穿過,然后逐漸圍攏,最后在出網(wǎng)口把冰下的漁網(wǎng)拉到水面上。冬季捕魚在起網(wǎng)前要舉行祭祀儀式,通過祭網(wǎng)、醒網(wǎng),祈求神靈保佑,保佑萬物生靈永續(xù)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下網(wǎng)平安順利,喜獲豐收。
21 達斡爾族抹黑習俗
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
項目保護單位: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qū)文化館
每年正月十六是齊齊哈爾梅里斯達斡爾族人的“抹黑節(jié)”,達斡爾語稱“闊得格·烏都日”。相傳達斡爾族先民契丹人有“驚鬼”之俗。每年除夕之夜,契丹人鳴鈴執(zhí)箭,爆鹽爐中,燒地拍魔,灑灰拒鬼,謂之“驚鬼”。除夕之夜后即是陽剛日,一切妖魔鬼怪都退避三舍,直至正月十六午夜,妖魔鬼怪又開始外出活動。為了避邪,人們就用除夕黑灰涂于面額,以圖吉利。
22 木蘭滾冰習俗
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
項目保護單位:木蘭縣文化館
每年正月十五,木蘭縣城鄉(xiāng)的居民都有到冰上去滾冰的傳統(tǒng)習俗,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滾冰多數(shù)是年齡大的領著晚輩以家庭為單位去滾,意在滾去疾病、貧窮,滾來健康、幸福。關于“滾冰”,木蘭城鄉(xiāng)流傳著很多傳說和故事,盡管說法不同,但內(nèi)容大體一樣。1991年木蘭縣政府把正月十五這天定為“滾冰節(jié)”,開展各種演出等喜慶活動和經(jīng)貿(mào)活動,使?jié)L冰習俗由家庭走向社會,規(guī)模不斷擴展。
23 錫伯族魚清明節(jié)習俗
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
項目保護單位:蘭西縣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安兆一安 寧
錫伯族魚清明節(jié)是錫伯族多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錫伯族原始祖神崇拜的遺存。錫伯族過兩個清明節(jié),一個是農(nóng)歷三月,一個在農(nóng)歷七月。三月份清明祭掃貢品為魚菜,故稱“魚清明”。蘭西魚清明傳統(tǒng)民俗活動有捕魚、魚宴、賽馬、射箭、摔跤、抓嘎拉哈、音樂、歌舞、召開哈拉會議等,集中傳承了錫伯族原始崇拜、漁獵文明、生活習慣、傳統(tǒng)技藝、音樂舞蹈等來自遠古的習俗。
24 鄂倫春族狩獵文化
項目批次:省級第1批
項目保護單位:黑河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民族政策研究中心
代表性傳承人:吳福興葛慶福
長期的狩獵生活使黑河市遜克縣的鄂倫春人熟練地掌握了獵取技能,對各種野生動物的習性及活動規(guī)律了如指掌,總結出尋覓法、跟蹤法、追捕法、獵犬圍圈法、堵截法、蹲伏堿場法、掏洞法、誘叫法、遛河法、窖捕法等多種狩獵方法。捕魚是鄂倫春族狩獵活動的一部分,鄂倫春族掌握各種魚類活動的規(guī)律,按季節(jié)捕捉。捕魚方法很多,有釣桿釣魚法、魚叉叉魚法、推鉤叉魚法、擋梁子捕魚法等。鄂倫春人往往將捕魚和狩獵結合起來進行,邊狩獵邊捕魚。
項目批次:省級第1批
項目保護單位:大興安嶺地區(qū)群眾藝術館 代表性傳承人:孟玉林
大興安嶺的鄂倫春人世代以狩獵為生,狩獵生活使鄂倫春人對野生動物了如指掌,日積月累,他們總結出一套實用而有效的狩獵方法。他們經(jīng)常使用尋覓法、跟蹤法、追捕法、堵截法和掏洞法等狩獵森林動物及河上捕魚。他們的主要狩獵工具有滑雪板、樺皮船和獵槍,還有專捕灰鼠的“對子”,捕大動物的“郎庫”,捉鹿的窖趟子,誘罕的鹿哨,捕魚的魚鉤、魚叉及魚梁子等。
25 多克多爾山祭祀文化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文化體育局
多克多爾山祭祀是蒙古族古代游牧生產(chǎn)和生活的自然產(chǎn)物。傳說明代嘉靖年間嫩江洪水泛濫時,多克多爾山一夜之間突然出現(xiàn),堵住了洪道,使蒙古努圖克人免于水災而得救,從此產(chǎn)生了祭祀多克多爾山習俗。祭祀具有4個顯著特點:一是舉行夜祭祀;二是祭祀儀式莊嚴肅穆,除薩滿與酋長誦神詞和致祭詞外,其它一切活動都在無聲中進行;三是祭牲必須用黑毛牲畜;四是祭品不能食用,要棄之曠野任禽獸撕啄。
26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項目批次:省級第1批
項目保護單位: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博物館
“那達慕”蒙語為“游藝娛樂”之意。那達慕大會為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的傳統(tǒng)體育盛會,也是所有蒙古人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1956年杜爾伯特開始舉辦全縣“那達慕”大會,除傳統(tǒng)賽馬、摔跤和射箭外,還增添了投布魯、踢烏蘭紅、下沙塔拉、執(zhí)鹿棋和踢布木格等。20世紀80年代起,杜爾伯特每年都召開那達慕大會,聲勢浩大,影響深遠。上世紀90年代起,那達慕大會定于每三年舉辦一次。
27 赫哲族烏日貢大會
項目批次:省級第1批
項目保護單位:同江市群眾藝術館
“烏日貢”為赫哲語“喜慶”之意。赫哲族烏日貢大會為赫哲族民族節(jié)日,內(nèi)容有:篝火歌舞晚會、說唱伊瑪堪、交換手工藝品、吃傳統(tǒng)食品、騎馬、劃船比賽、傳統(tǒng)音樂及舞蹈比賽、射箭和叉草球比賽等,幾乎包含了整個赫哲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nèi)容。
28 滿族莫勒真大會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阿城區(qū)滿族聯(lián)誼會代表性傳承人:關志坤
“莫勒真”為滿語音譯,為“比賽勝負”之意。莫勒真大會是滿族傳統(tǒng)體育盛會,大會一般于每年春秋舉行,集中展示體育競賽的項目和表演項目,主要有珍珠球、射箭、賽威虎狩獵比賽、拉地弓、雙飛舞、騎馬戰(zhàn)、奪八旗、摔跤等十幾項傳統(tǒng)體育項目。
29 松峰山廟會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阿城區(qū)民俗學會代表性傳承人:陳萬冥
松峰山廟會始于金熙宗皇統(tǒng)八年(1148年),太一教始祖蕭抱珍上京問道。后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七至十九舉辦廟會,并分道神祭拜與商業(yè)購物,前者為廟會核心。農(nóng)歷三月十六開山祭拜山神節(jié),四月十四呂祖誕辰,道士每日早晚誦祀祥經(jīng)。香客四月十七午夜赴廟會,每處三叩九拜,同時道士鳴鐘示神,請神上供、攢香焚表、叩拜,并捐功德錢,以示“謝山”。請道士拜斗臺設壇,左輔右弼北斗七星,壇中燃3臺、13盞燈,燈花108支,誦北斗經(jīng)、順星誥、祈禱福祿壽。
30 猴石山廟會
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
項目保護單位:賓縣文化館
猴石山傳統(tǒng)廟會活動開展于黑龍江賓縣猴石山青蓮寺和上山之路的兩側。廟會主要活動在青蓮寺舉行。上山路兩側擺滿各類攤鋪,或是商戶經(jīng)商,或是藝人賣藝,或是大眾游戲。廟會保留了當?shù)丶爸苓厖^(qū)域傳統(tǒng)民間文化習俗,并有民間手工藝的制作表演,是研究東北大眾民間信仰活動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31 祭孔大典
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
項目保護單位: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
祭孔大典是專門用以祭祀孔子的大型廟堂祭祀樂舞活動,亦稱“丁祭樂舞”或“大成樂舞”,是集樂、歌、舞、禮為一體的綜合性、儀式性的藝術表演形式,產(chǎn)生于孔子故鄉(xiāng)山東省曲阜市。哈爾濱文廟的祭孔大典,承襲了明、清兩代的祭孔儀式辦法,還吸收了民國時期所做的有益改革,集中體現(xiàn)出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
32 滿族家祭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阿城區(qū)滿族聯(lián)誼會代表性傳承人:趙文昌
滿族家祭是滿族一項重要的家族活動與民俗活動,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最初以有共同血緣關系的同姓氏族為單位舉行,各家族曾擁有不同的神靈體系。清朝以后以居住在同一地區(qū)的分支家族為單位,一律采用官方頒布的祭祀規(guī)程,從此形成了滿族家祭的基本格式。家祭一般安排在春耕之前或秋收之后舉行,俗稱為“春秋大祭”。每次通常連續(xù)舉辦3天,地點選在族長或輩份、威望較高且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的族人家中,其同族近支家庭,除孕婦和患有嚴重疾病的人外都前往參加。從清代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滿族民間的家祭始終沒有間斷,成為東北地區(qū)比較常見的少數(shù)民族風俗活動之一。
33 滿族薩滿家祭
項目批次:省級第1批
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關玉林關云太邢玉霞
薩滿家祭是流傳于東北寧安地區(qū)的一種民間的傳統(tǒng)祭祀活動,以氏族為單位,每三四年舉行一次,時間為3天。由于祭祀仍由察瑪(即“薩滿”)主持,并跳傳統(tǒng)的薩滿舞,供萬物有靈的祖先神及自然崇拜等諸多儀式,薩滿家祭已成為研究薩滿教的活化石。
34 楊氏家族薩滿鷹神祭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體育局代表性傳承人:楊學勤
傳說康熙31年,蘭崗鎮(zhèn)東升村楊氏家族有幼子患病要學薩滿,半月后歸來呈死狀,家人以為其死送山火化,卻被兩只鷹所救,此后楊氏家族供奉鷹神且跟老關家薩滿大神學習薩滿文化。祭祀時把家神祭和鷹神祭混為一體,鷹神祭為主祭內(nèi)容。第一天祭祀由振米開始,壓面做米糕,煮拉拉裝酒。第二天朝祭先祖(家佛爺),晚6時祭鷹神。主祭薩滿殺一口黑豬,頭朝門綁好放在桌上。跳鷹神舞時隆重肅穆,薩滿手持銅鏡、戴神帽,祭酒、跳舞、踩豬、領牲。晚11點背燈祭。第三天祭天,夜間祭星、祭村。
35 滿族薩滿神祭
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
項目保護單位:阿城區(qū)滿族聯(lián)誼會代表性傳承人:關艷龍
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辰時,阿城滿族群眾進行薩滿祭祀活動。祭祀場上,眾人在薩滿師帶領下,燃香一柱,雙手舉香立于神龕前,向神廟或神桿、神牌禱告祈求神靈保佑一年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等,而后由族人中的青年上饗于神龕前,請神享用后唱薩滿神歌、跳薩滿舞為神助興,之后全體進屋喝酒吃飯,同時觀賞滿族地方戲曲、秧歌、民族舞蹈、歌曲等表演,演出終止便告結束。阿城薩滿神祭活動,與近代的赫哲、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有所不同,是在阿城特定的文化歷史環(huán)境中、由民間自發(fā)形成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祭祀”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
36 鄂倫春族薩滿祭祀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呼瑪縣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關扣尼孟淑卿
鄂倫春族信奉原始宗教薩滿教,經(jīng)歷了自然、圖騰、始祖崇拜信仰等3大歷史時期。薩滿祭祀中有狍子、河魚、面食等供品。在其古代狩獵民俗中,春祭是重要活動,祭祀中薩滿求神靈保佑族人平安順利。薩滿在給病人看病時,要穿上神服,點燒香草,有兩個二神和十余個伴神,邊唱邊跳,求神靈治好病人。薩滿傳承儀式由老薩滿先圍著篝火擊鼓唱神曲,二神隨聲附唱,新薩滿在其后,二人擊鼓,老薩滿招來神靈,神靈再選擇新的薩滿傳承人。關扣尼是黑龍江鄂倫春族唯一健在的大薩滿。
37 鄂倫春族傳統(tǒng)服飾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呼瑪縣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關金芳吳秀華
鄂倫春民族在狩獵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風格別致的獸皮服飾。其傳統(tǒng)服飾有:冬季的厚毛狍皮衣服(蘇恩),春秋的紅杠子狍皮衣(古拉米),都是右邊襟,兩側開衩,便于騎馬。裝飾圖案有弓箭形、扎槍形等,寓意漁獵工具、狩獵對象等。女式衣服在白茬皮衣上鑲黃、蘭、黑邊,用針腳納成密集的點狀,十分美觀。服飾以獸皮為原料,加工程序繁多,縫制用線獨特(犴筋、鹿筋、狍筋)。反映宗教文化的薩滿服飾,每一個部件都有其意義。
38 鄂倫春族薩滿服飾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呼瑪縣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關金芳孟淑榮
鄂倫春族薩滿服飾主要以鹿皮或罕皮制作,有著明顯的漁獵色彩和地域特色?;究钍绞歉C領、對襟、馬蹄袖、長筒式皮袍、披肩,下擺處有鹿皮條飾,腋下綴飾彩色布條,臂到胸部飾有3-4條黑色寬布條飾,還有神膝、神帽、神鞋、神褲、銅鏡、長鈴、銅鈴、飄帶、神鼓、鼓槌、神棍、神偶、神像及神盒。其制作要由9名婦女完成。制作完成的薩滿服須由老薩滿主持進行神服祭祀儀式。薩滿服飾分級別,初級的穿3年再穿中級神服。
項目批次:省級第3擴展
項目保護單位:遜克縣博物館代表性傳承人:莫秀芳
遜克的鄂倫春族薩滿服飾制作技藝包含獸皮制作技藝、布類制作技藝、獸皮刺繡技藝、布類刺繡技藝、獸皮粘貼技藝、金屬類飾品縫掛技藝、貝類獸骨類飾品縫掛技藝等多種工藝,從宋代傳承至今,已有千年歷史。薩滿服飾制作反映出鄂倫春族先民的聰明智慧和創(chuàng)造精神,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文明延續(xù)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39 朝鮮族傳統(tǒng)服飾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金守男李春玉
朝鮮族傳統(tǒng)服飾多沿用朝鮮李朝時期風格,也借鑒了漢唐代和滿族服飾的優(yōu)點。男人穿褲,女人穿裙。其采用平面裁剪法,由幾十道工序手工制作、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體現(xiàn)了直線美和曲線美。服飾素凈淡雅,以白色為主,象征純潔神圣。色彩搭配遵循“陰陽五行”,利用服裝色彩和衣料材質(zhì)演繹不同風格,上衣多用亮色,下衣多用暗色。
40 赫哲族傳統(tǒng)服飾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佳木斯市郊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代表性傳承人:尤忠美解永亮
赫哲族傳統(tǒng)服飾是赫哲族裝飾人體的物品總稱,主要為魚皮衣。制作魚皮衣需要的魚種類很多,如胖頭魚、馬哈魚等。獲取魚皮的工具由竹子制成。皮子取下后經(jīng)風干后軋皮,用刮刀整理,再熟皮子,使魚皮纖維蓬松便于縫制。魚皮衣分為上衣和套褲。整件衣服前片后片分別用5片魚皮成齒輪咬合狀拼接而成,底邊花紋剪接成云紋,往衣服上縫制時先用魚膘進行粘合,再用針縫制,講究花紋色調(diào)。
41 滿族八大碗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海林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李淑英
滿族八大碗,是滿族同胞的特有菜種。滿族八大碗也就是滿族民間過年時的凍八碗菜。八大碗主菜為:扣肉、小雞燉蘑菇、豬肉酸菜燉粉條、豆腐泡配白菜、海帶凍豆腐、木耳白菜、干豆角燉肉皮、黃花菜燉肉,同時配以豬排骨(精排)、豬心肝(可用肘花代替)、韭菜花(或地環(huán)兒)、五花咸菜共4個壓桌碟。用料主要為豬肉、小笨雞及白菜、酸菜、黃花菜、海帶、木耳、粉條等蔬菜。
42 滿族年豬菜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
項目保護單位:牡丹江市群眾藝術館代表性傳承人:孟照發(fā)
年豬菜,俗稱“殺豬菜”。寧古塔的殺豬菜發(fā)源于寧古塔滿族聚居區(qū)。滿族人喜食豬肉,冬季又漫長寒冷,于是滿族人民學會了漬酸菜和貯藏蔬菜,逐漸形成了頗具民族特色的寧古塔年豬菜。最初形式為鄉(xiāng)宴,品種單一,受環(huán)境所限,大多在春節(jié)前食用,故稱“年豬菜”。歷經(jīng)發(fā)展,年豬菜已越來越為豐富,除滿族特色的壓桌碟外,已發(fā)展為配套宴席,冷熱菜、燉菜、碗菜等均有,其中碗菜可配多種蔬菜、豆制品等,成為獨具特色的宴席種類之一。其制作基本流程為:宰殺、灌制血腸、鹵方肉、燉菜、蒸碗、佐料調(diào)制等。